臺北市內湖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(主要計畫)案

歷史文化資源

內湖區有 4 處古蹟,包括三級古蹟 1 處及市定古蹟 3 處,及 4處歷史建築。詳表 3-14 及圖 3-8。

  • 表 3-14 內湖區古蹟及歷史建物一覽表
所在地 創 建 年 代 公告時間 重要性說明
林秀俊 墓 三級 墓園 臺北市內湖區 文德段五小段 333、333-1 地號 林秀俊,號「成祖」,生於康熙三 十八年(西元一六九九年)卒於乾 享年七十二歲。福建漳州人,致力 擺接堡及大加蚋堡一帶的墾拓與 開圳,其開墾範圍包括今板橋、土 城、永和、中和及內湖一帶。墓的 型式採用傳統閩南式,以墓丘為中 格局開展,係由傳統風水理論所建 造出來的結果,為臺北盆地內少數 完整保存的清代大墓。
內湖清 代採石 場 市定 採石 場 臺北市內湖區 環山路 136 巷底 現場遺留許多歷年開鑿石場痕 跡,且當年石料從山上以專闢斜坡 道滑下之遺跡尚存。足為臺北建城 史之實證。
內湖庄 役場會 議室 市定 會議 室 臺北市內湖區 內湖路二段 342 號 於 1935 年前後建造庄役場的會議 室,採用當時流行的建築式樣,至 今保存尚稱完整,是內湖地區發展 史之見證與里程碑。
內湖庄 役場(今 為內湖 歷史 內湖路二段 342-1 號 位於「內湖庄役場(區公所、鄉公 係在臺北市碩果僅存的日治時期 「庄役場」官署,且為完整性「庄 同處一地的歷史建築物,彌足珍 貴。
內湖郭 市定 宅第 臺北市內湖區 文德路 241 巷 19 號 內湖在日據時期首任庄長郭氏之 宅邸,為當時的典型豪宅,具當時 的建築特色。
十四份 圳舊水 閘門 歷史 十四份圳是由 十四份陂和公 館陂(晚期的陂 塘,因民權大 為內湖墾戶林秀俊家族所築,自清 代至日治時期,作為內湖地區灌溉 用水之用,明治 40 年(1907)7
所在地 創 建 年 代 公告時間 重要性說明
橋、民權東路六 段新建工程和 第六期市地重 劃工程,給予填 土成為平地)所 組成 月,核定為公共埤圳,並修建水閘 門等附屬設施。現存之水閘門可作 為內湖地區開拓史、水利史與農業
五份吊 歷史 安康路 402 號旁 之中山高速公 路涵洞南側(潭 美段 1 小段 35-3 地號) 建於民國七年,係內湖區跨越基隆 河最早的一座煤炭運輸專用吊 橋。吊橋橋面早已在六、七十年間 拆除,只殘留北河岸的橋柱。此座 吊橋架設輕便鐵路,運輸內溝地區 五份、聯豐、叭嗹煤礦和大湖地區 的友華、蓬萊煤礦,以及大湖公園 旁的豐田煤礦所產的煤炭,送往南 對地方經濟產業貢獻良多
內湖統 歷史 內湖路二段 342-1 號,內湖 庄役場的西南 側,範圍為內湖 區文德段 1 小段 內湖區文德段 1 小段 126 號) 當年興建的用途,係供平時或戰 作為控管上的集散中心;曾堆放過 稻穀、肥料及馬草(馬匹飼料)等 物資,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末 期,還當過松山軍用機場故障戰機 中,發動機臨時的搶修工廠。
  • 資料來源:臺北市政府文化局

Im11